宜昌市住建局组成员、总工程师,伍家岗长江大桥项目建设现场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
花溪路上下大桥、江城大道上下大桥、伍临路高架桥上下大桥、伍临路高架桥经大桥至花溪路方向。
采取PPP模式建设,总28亿元,由宜昌市委、市政府授权宜昌市住建局作为实施机构,组建现场指挥部,统筹协调项目建设管理工作;由中建三局建设运营,中交二航局、中铁九桥等联合实施。
在大桥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创新发展理念,着力关键技术科技创新,组合应用了多项全球范围内、全国范围内首创技术,从主塔桩基和塔柱、重力锚、隧道锚,到主缆、索鞍、锚固系统、钢箱梁的吊装、焊接同步,再到钢桥面铺装等主要结构的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多达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智慧工地建设,自动开启扬尘检测智能喷淋系统,最大限度保证周边生态环境,以“花园式工地”为宜昌绿色发展和全域景区建设做好注脚,并将绿色环保理念融入每个步骤、每处细节。
为推进长江大保护,多花1亿元为中华鲟让道,不在长江中建桥墩,建造“一跨过江”悬索桥,既让中华鲟等洄游不受影响,保护周边环境及长江珍稀生物多样性,又保证长江航道通航顺畅。
同时,在大桥建设中,我们通过关键技术科技创新,提高了整体工效,又节约了成本约1亿元。
宜昌素有“柑橘之乡”美誉,“蜜橘橙”最能代表宜昌特色,而“橘”“吉”近音,有吉利、吉祥之意,因此,选定“蜜橘橙”作为大桥“外衣”色彩。
宜昌是一个山水之城,大桥两岸主塔以宜昌市花百合花为设计基础,同时融入了水波元素,与至喜长江大桥的“山”型桥塔遥相呼应,寓意山水之城,一东一西 “双子桥”联通宜昌快速路网中环线。
伍家岗长江大桥是宜昌市首个投入运营的PPP项目,由中建三局负责20年运营,项目引入智慧运营系统,智能化实施监测和巡检、交通监测、结构管理与状态评估、车辆动态称重等,本系统还为桥梁除湿、交警监控、车流量监测、电力监控、景观亮化控制系统预留接口,将车辆动态称重系统与公安交通部门联动,实现监测结构工作状态、超限交通控制、养护管理、除湿管理等功能融合。
伍家岗长江大桥的建成通车是全市人民期盼已久的大事、喜事,也是“长江经济带”宜昌建设的一个重要成果。大桥建成后,将成为长江宜昌段南北两岸的又一条跨江通道,与江城大道、至喜大桥、西陵二路、峡州大道、花溪路共同组成城市快速路网中环线,构建起宜昌“四纵五横”快速路网格局,强化长江南北两岸经济联动,串联城市资源融合、互通,实现交通、商业、教育、医疗、景观等公共配套资源共享,推动宜昌城建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总的来说,伍家岗长江大桥的建成通车对于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宜昌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地位、实现宜昌新区一体化发展,推进宜昌现代化特大城市和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构建长江经济带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伍家岗长江大桥建设科技含量、建造品质都很高,请具体介绍下,在大桥建设中有哪些科技创新?
结合伍家岗长江大桥设计建设重难点,大桥现场指挥部组织各参建单位共同开展关键技术科技创新,实现关键建造技术12项创新,节约建设成本过亿元。
在钢箱梁吊装焊接施工中,一改沿用几十年传统的施工方法,首次创造性地提出了“两两焊接,吊焊同步”施工新工艺,在保证整体控制精度和焊接质量的前提下,吊装与焊接同步进行,显著施工周期,这对推进我国悬索桥建造技术的进步贡献了“宜昌力量”。该工艺正在申报“国家工法”和发明专利。
在江北主塔施工中,针对悬索桥塔柱结构合理布置支点满足桥塔平台的承载及快速连续顶升的总体要求,首次将超高层楼房建造中使用的“造楼机”用于桥梁高塔施工,研发及应用了整体自适应智能顶升桥塔平台即“造塔机”。“造塔机”具有适应截面变化、适应角度变化、适应复杂塔梁施工、爬升轨迹连续性、建造高效低能耗等显著优越性,极大改善桥塔施工的作业条件。相关科技成果包含:受理发明专利 7 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6项,形成工法2项,其中,湖北省省级工法1项,发表论文1篇。
江北锚碇为隧道锚,是国内千米级悬索桥首次在软岩中应用隧道锚,较好地保护了地形地貌,同时节约造价近1亿元。我们对软岩隧道锚开挖过程中采用数码雷管微爆破,保证了软岩隧道锚爆破开挖施工围岩的完整性;研发了中空锚杆持荷注浆新工艺,保证了锚杆注浆加固效果。研制散索鞍滑移台车,解决了狭小洞口、大倾角隧洞内重型构件安装难题,提高了工效。相关科技成果包含:授权发明专利1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4项,发表论文2篇,形成工法4项,其中湖北省省级工法 2项。伍家岗长江大桥北岸在软质岩上采用隧道锚修建超千米级跨径特大悬索桥国内尚属首次。
伍家岗长江大桥位于葛洲坝以下15公里处,这里正好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华鲟保护区的核心区,也是江豚、胭脂鱼活动密集区。为贯彻“长江大保护”战略,伍家岗长江大桥从设计、建设到运营,始终践行绿色保护理念。
起初,大桥初定的钢箱梁悬索桥结构,为几百米跨度。这一方案节省、造桥难度较小,但两个主桥墩要矗立江中,涉水施工难免对水质有污染,涉水施工的灯光、噪音等,也会惊扰水下国家保护动物中华鲟的洄游栖息。为了绿色生态环保,大桥设计方案数易其稿,最终,宜昌城投、中建三局、中交二航局、中国PPP基金等大桥企业一致通过建造“一跨过江”悬索桥,采用主跨1160米悬索桥一跨过江方案,不在水中建桥墩,主塔位于百年洪水线外,这样既使中华鲟等洄游栖息不受影响,也保证了长江通航。大桥设计方案优化后,需增加钢箱梁节数、南北两岸主缆加粗,还需增加南北两个锚碇自重,同步加大了锚碇开挖量,总增加了1亿元。
请问在大桥建设中,作为施工方如何克服面临的困难,保障项目建设如期完工?
自项目开工建设以来,始终以安全质量为前提,以生产进度为核心,向着又快又好地建造高品质桥梁的目标迈进。期间,在宜昌市住建局等多个职能部门的指导下,1100多名参建人员,对照时间节点,完成了建设任务,其中,印象最深且成功克服了的困难有三个:
我们在高温下的坚守,经受住了“烤验”。2019年锚碇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按照工艺要求,每次不间断浇筑时长达3天3夜,当时正值夏季炎热时段,工友们用劳动热情、奋战热度,对抗夏季炎热温度,高质量完成了生产任务。
我们在低水位的寒冬,为主桥合龙奋战。2020年12月,长江经历了1877年以来有实测记录的同期最低水位,运梁船靠岸困难,正值寒冬腊月,猫道、钢箱梁面结冰,吊装施工难度极大,但主管部门靠前指挥,建设工人一线奋战,用最大的努力,一个月内完成了所有钢箱梁吊装,经受住了恶劣天气对施工过程中安全、质量、进度的挑战。
我们在疫情侵袭的春节,打造了全省复工样本。2020年春节前夕,疫情袭来,在各方参建人员的自动请战下,原本认为的施工人员进场组织困难的担忧消除了,工友们在工地过春节,坚守岗位,先从疫情防控做起,再从复工准备干起,建立起了一整套复工复产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2020年3月16日,大桥建设在全省率先复工,为全省建设项目复工管理提供了参考样本。
伍家岗长江大桥是宜昌市首个投入运营的桥梁PPP项目,根据PPP合同,由中建三局负责运营,运营期20年。一是社会车辆免费通行。二是体系保障,目前伍家岗大桥已发布包括桥梁应急预案、桥梁安全管理办法及管养手册在内的一系列保障制度,同时,针对大桥运营,组建了专业桥梁运营团队,为大桥安全运行提供可靠保障。三是智慧运营,我们搭建了监测和巡检系统、交通监测系统、结构管理系统、结构预警与状态评估系统、车辆动态称重系统等7大全方位信息管理系统,设置包括混凝土温度传感器、索力仪、振动传感器等各类高精度传感仪器350个,搭载人工智能数据分析终端,能够全天候为大桥健康把脉,同时桥区设置21套高清摄像球机,能够360°监控桥梁区域,智慧化手段助力伍家岗长江大桥在宜昌畅通城市建设中稳定发挥效用。AG平台真人 真人AG 平台官网AG平台真人 真人AG 平台官网AG真人 AG平台AG真人 AG平台AG真人 AG平台